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在京举行,人机思辨开启AI应用新篇章
北京讯 10月26日至27日,首届中国(国际)机器人辩论大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大世界成功举行初赛。本次大赛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等院校,以及松延动力、加速进化等企业的共14支赛队,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人机思辨”对决,标志着我国在机器人前沿应用探索领域迈出了创新一步。
(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白树亮主持开幕式)
大赛首创“人机协同-人机对抗-机机对决”的三层进阶赛制。初赛阶段,各队由人类辩手与自家机器人搭档出战,围绕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思辨性的科技伦理与社会议题展开激烈辩论。辩题涵盖“大学生应用AI学习的利弊”、“脑机接口技术的社会影响”、“意识上传是否等于永生”、“外星文明接触策略”以及“平台经济监管与自由竞争”等数字时代的核心争议。赛场上,机器人辩手或对答如流,或经过“深思熟虑”后娓娓道来,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复杂逻辑构建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评委团则从逻辑性、语言表现力、多模态交互、技能展示和临场应变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

(现场照片)
技术攻坚:提升机器“思考”与“表达”能力
机器人辩论的核心挑战在于其对深层语义的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朱俊松在分享参赛准备时指出:“我们用了2个月时间,通过语义训练、对话算法的持续迭代以及引入关键词交互策略等方法,系统性地提升机器人的对话表现。”这一过程既充满了技术攻关的艰辛,也体现了人机协同探索的乐趣。
跨学科协作:为技术注入“灵魂”
大赛不仅是技术的竞技场,更是产学研融合与跨学科合作的生动实践。湖北大学带队老师胡喆罡介绍,其团队由新闻传播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共同组成,“AI团队主攻算法与数据训练,新闻传播团队则从辩论策略与价值传达入手,为技术注入‘灵魂’。”这种协作模式有效破解了“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难题,其机器人“思睿”也因此获得了评委对“技术精度”与“表达温度”的双重肯定。

(参赛队伍现场交流)
青年力量:中学生团队崭露头角
参赛队伍中不乏年轻面孔。来自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的高二学生王天泽与初三学生郭铭浩组队参赛,与大学生和企业团队同台竞技。“参赛过程非常紧张……不过,智能体的表现让我们非常满意,”王天泽表示。他们分工协作,在机器人的辩论逻辑、模型训练和语音生成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优化,并计划未来继续在AI与机器人领域深入探索。

(人大附中亦庄分校人开金鹏团)
赛事意义:充当技术“试金石”与推动产业孵化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荣誉会长陶元兴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本届大赛是尖端技术的“试金石”,考验的是机器对自然语言的深度理解、知识整合与逻辑构建能力,目标是打磨人工智能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荣誉会长陶元兴致辞)
在科普与产业推广层面,主办方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教授认为,大赛是一场“全民性的科技启蒙运动”,既能激发社会对科技的热情,也有助于汇聚产业机遇、吸引国际人才,助力我国抢占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人工智能与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云泽致辞)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局长蔡继征在致辞中向各界发出邀请,欢迎优秀项目落地北京亦庄。他同时提到,北京亦庄近期发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专项措施,提供了从研发支持到销售补助的全方位激励,其中对校企共建实验室最高支持500万元,对企业销售人形机器人单家年补最高可达1000万元,正着力打造中国第一个人形机器人二次开发社区。
随着初赛落幕,晋级队伍将继续在复赛和决赛中,向着更高阶的“人机对抗”与纯“机机对决”挑战进发,持续探索智能体认知与交互能力的边界。





